本文记录上海与苏州、嘉兴等周边城市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活化非遗资源,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

(首席记者 吴文)在朱家角课植园的沉浸式剧场,来自苏州的昆曲演员王芳正与上海的数字艺术家合作排练新剧《游园惊梦2.0》。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杜丽娘的"水袖"化作数据流光,在江南园林的实景中流转。"这不是取代传统,"王芳解释,"而是让600年的艺术找到新观众。"
这种跨界融合正在重塑长三角文化版图。市文旅局2025年数据显示,上海与周边城市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达37项,数字技术应用率超65%。最具代表性的是"数字豫园"项目,将上海本土非遗与嘉兴蓝印花布、苏州缂丝等技艺共同呈现在元宇宙空间。
上海品茶网
"文化传承需要当代语境。"在青浦金泽古镇,记者见到了"非遗数字工坊"创始人李想。这个由沪苏浙三地手艺人组成的团队,正在开发可交互的非遗教学系统。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数字绣娘"计划,通过AI分析各地针法特征,帮助年轻设计师创作融合作品。"我外婆是顾绣传人,"李想展示着智能绣绷,"现在我能让她'教'全世界的学生。"
419上海龙凤网
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周末的枫泾古镇,游客们戴着AR眼镜寻找隐藏在老建筑中的非遗彩蛋。数据表明,这类"科技+文化"体验项目的复游率达43%,远超传统景区。在嘉善西塘,上海团队打造的"水幕电影"每晚演绎沪浙两地民间故事,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上海龙凤419
教育领域也呈现创新。东华大学与苏州工艺美院联合开设的"数字非遗"专业,学生需要在三地完成实践课程。记者采访时恰逢学生们在嘉兴月河街展示毕业作品——一组会"讲故事"的智能灯笼。"奶奶教我做灯笼,"来自上海的学生小林说,"我教它识别方言。"
夜幕下的黄浦江游船,昆曲名家张军与电子音乐人合作的《牡丹亭·remix》正在上演。两岸的建筑立面同步变幻着江南水墨动画,观众可通过手机参与实时创作。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或许正是长三角文化共生的最佳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