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半年跟踪采访,走访张江科学城、豫园商圈、杨浦滨江等12个代表性区域,采访科技工作者、文化传承人、城市规划专家等48位受访者,深度解析上海如何在高速发展中保持独特的城市气质


(首席记者 陈默)清晨7:30,张江科学城的实验室里,年轻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调试量子计算机;同一时刻,豫园老街的茶楼中,非遗传承人正小心翼翼地修复着百年历史的刺绣作品。这两个看似割裂的场景,却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和谐共存。

■ 城市发展双轨并行
1. 科技创新极: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67家
• 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1/3
2. 文化保护带:
- 历史风貌保护区32处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6项

爱上海论坛 ■ 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1. 外滩源改造工程:
- 保留22栋历史建筑
- 植入现代商业功能
-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奖
2. 杨浦滨江转型:
• 工业遗存利用率达92%
• 每500米一个网红打卡点
3. 田子坊模式:
上海贵族宝贝sh1314 √ 石库门建筑活化利用
√ 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

■ 数字技术赋能保护
1. 建筑扫描:
- 完成历史建筑三维建模1200栋
- 数字化保护精度达0.1毫米
2. 虚拟修复:
• AR技术复原消失的老街景
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 • 数字博物馆访问量突破千万

■ 专家观点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吴教授表示:
"上海探索出了一条:
1. 新旧融合的空间策略
2. 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
3. 多元共治的保护机制"
(全文共计3560字,含对比照片28组,数据图表1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