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合上海市科委、发改委,历时六个月深入调研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12个重点区域,访谈科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代表328位,收集产业数据、政策文件等资料5600余份,全方位呈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果。

(首席经济记者 王立)清晨6点的张江人工智能岛,算法工程师们已经开始调试新一代大语言模型;上午10点的漕河泾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验室正在进行基因编辑实验;傍晚7点的杨浦滨江,老厂房改造的数字经济园区依然灯火通明...这些创新场景共同勾勒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生动图景。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3%,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8.7%。
■ 创新策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度
"我们的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中科院上海分院某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创新成果:大科学设施集群数量达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突破120家。典型案例:某量子计算初创企业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上市仅用14个月,估值突破300亿元。
阿拉爱上海
■ 空间重构:工业遗产的科技重生
"老厂房里藏着新经济的DNA。"杨浦区更新项目负责人介绍。更新成效:完成产业空间更新780万平方米,科技型企业入驻率达92%。示范项目:原上海纺织机械厂改造的数字经济园区,集聚企业430家,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上海花千坊龙凤
■ 生态培育:雨林式创新生态圈
"这里能找到创新所需的一切要素。"临港某芯片企业CEO说。服务体系:建成科技金融服务站58个,技术转移机构112家。支撑数据:科创板上市企业达85家,占全国22%;风险投资金额占全国25%。
上海品茶网
(中略...全文共3980字,含206个创新案例、5732组产业数据及硅谷、深圳科创生态对比分析)
【专家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指出:"上海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既有参天大树般的领军企业,也有百花齐放的中小创新主体,这种多元共生、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正是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