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道系统梳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成果,揭示超大城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路径与生态构建逻辑。


【本报记者 陈思】在徐汇滨江西岸智塔45层,星环科技创始人孙元浩的办公室窗外,黄浦江划出一道优美的"S"形曲线。这个视角恰似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轨迹——既有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又带着鲜明的本土特色。三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至2024年的2876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怎样的创新生态在支撑?

实验室里的国家战略
清晨6点,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灯已经亮了3个小时。首席科学家王延峰正在调试"书生2.0"大模型。"我们聚焦'小数据、大任务'的科研路线。"他身后的电子屏显示,该实验室已发表顶会论文217篇,其中32篇获最佳论文奖。这种基础研究能力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目前上海AI领域海外人才占比达29%。

在张江机器人谷,记者见到了更接地气的创新场景。"我们的清洁机器人已在外滩投入试用。"傅利叶智能CEO顾捷演示着机器人的自主避障功能。数据显示,上海已开放30个市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医疗、金融、制造等领域。

阿拉爱上海 产业链上的上海位置
上午10:00,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仓库,来自临港本土企业商汤科技的视觉检测系统正在工作。"我们不做整车,但提供'眼睛'和'大脑'。"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这样定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这种精准定位形成集群效应——目前上海AI重点企业达721家,构建了从芯片(燧原科技)、算法(依图科技)到应用(拼多多)的完整链条。

"上海的优势在于应用场景丰富。"经济学者李伟分析称,全市已建成5G基站7.2万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超1200万公里,这些数字基建为AI落地提供了"试验田"。

弄堂里的数字化转型
爱上海419论坛 午后,永康路上的"AI咖啡师"成为新晋网红。这套由本地初创企业开发的系统,能通过人脸识别调取顾客口味偏好。"技术要解决实际问题。"创始人张楠告诉记者,他们的灵感来自观察弄堂口老茶馆的待客之道。

这种产城融合正在改变传统商业生态。南京西路商圈已有43%商户采用AI客服系统,豫园商城上线AR导览后客单价提升18%。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基层治理领域——长宁区"一网统管"平台接入1.2万个AI感知设备,实现市政问题15分钟响应。

长三角的协同创新
傍晚,G60科创走廊的云廊灯光次第亮起。苏州的传感器、无锡的芯片、杭州的云计算在这里形成创新闭环。"上海侧重算法研发,我们专注硬件配套。"来自嘉兴的工程师王磊道出区域分工。数据显示,长三角AI产业协同指数三年提升47%,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62%。
上海娱乐联盟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实施,行业迎来新机遇。但专家也指出短板:本土AI芯片算力仅满足30%需求,大模型训练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对此,市经信委透露,将重点支持"芯片-算法-数据"协同攻关,计划三年内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I企业。

夜幕降临,黄浦江两岸的灯光秀正在上演。陆家嘴的摩天楼群与西岸的AI Tower隔江相望,恰如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征程上,上海正在书写人工智能的"中国方案"。(全文约3960字)